——產業出現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兩大動向。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與貿易環境的變化,先進、高端的裝備制造產業,正在成為一些大國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爭奪全球產業鏈的重要領域。從全球范圍來看,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在高端裝備制造業仍處于全面領先地位,韓國、新加坡、中國、巴西、印度等新興國家則在奮力追趕。在新的發展形勢下,美國提出把“再工業化”作為一種國家戰略來策劃和實施,先后推出了《制造業促進法案》、“五年出口翻番目標”等戰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制造業占其GDP的比例已由2010年12%提高到15%;德國提出了“工業
——產業集群化發展成為常態發展模式。
產業集群是指產業內部和相關產業的企業以及相關社會機構,為了達到資源共享、規避風險、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集中于一定區域內,并具有分工合作關系和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結成相互關聯、相互合作、相互競爭、共同提高的網絡結構。它具有空間集聚性、產業關聯性、生產專業性、企業植根性等特點,通過產業集群的構建,可以加強企業之間的深度分工,節省交易成本和治理“信用缺失癥”,更易于形成良性競爭關系,并有利于招商引資和創立區域品牌。如德國索林根的刀具業群、斯圖加特的機床業群、韋熱拉的光學儀器群等,都是世界上較為典型的產業集群。在我國幾乎每個省市都有發育程度不同的產業集群。全國有各類產業集群上千個,行業覆蓋面廣、經濟規模大、產業特色顯著,其中又以浙江、廣東和江蘇等地最為集中。典型的有永佳泵閥產業集群、樂清電氣產業集群、徐州工程機械產業集群、鐵嶺專用車產業集群、無為電纜產業集群、東營石油機械產業集群等。
——信息化智能化成為產業提升有效手段。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與制造技術相融合,進一步給裝備制造業帶來深刻的、革命性的變化。一是產品信息化數字化。將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軟件技術“嵌入”制造業的產品,大大提高制造裝備的精度與效率,實現了產品的信息化數字化。二是制造過程的數字化、信息化與智能化。徹底改變了制造業的傳統觀念和生產組織方式,加速了現代管理理論發展和創新。三是制造的網絡化與柔性化。制造裝備和制造系統的柔性與可重組成為21世紀制造技術的顯著特點。
而產品智能化體現在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集成和融合,具有感知、分析、推理、決策和控制功能,體現了制造業的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的發展要求。智能化是傳統裝備制造產業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重點包括智能儀器儀表與控制系統、關鍵零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專用裝備等。它可以實現各種制造過程自動化、智能化、精益化、綠色化,將帶動裝備制造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生產性服務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生產性服務作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它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為主要投入,直接或間接為生產過程提供中間服務。主要包括現代物流業、科技服務業、金融保險業、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等幾大行業。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現代經濟社會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經濟中增長幅度最快的行業之一,甚至成為了許多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帶動作用也日益得到體現。上世紀末以來,美國成功地利用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兩大趨勢,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服務業的強勁發展勢頭使美國經濟迅猛發展。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等發達國家,近幾年服務業比重已經上升到70%以上。
——綠色節能節材成為產業發展新要求。
強調通過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使用、短缺資源的代用以及節能降耗等措施實現資源的持續利用;同時減少廢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及排放、提高生產和消費過程與環境的相容程度,不斷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優化。一是產品設計綠色化。即建立面向生態化設計的數據庫、知識庫及相關技術規范標準,在設計階段考慮結構的易拆解、易回收、易修理。二是工藝材料綠色化。用于制造過程的工藝材料綠色化,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健康的威脅。三是制造工藝綠色化。通過先進加工工藝,提高材料利用率,減少加工工時,實現節能、降耗的目標。四是產品包裝綠色化。通過面向環境的產品包裝設計、包裝材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實現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最小化。五是處理回收綠色化。通過開展以廢舊零部件為對象的再制造技術解決零件的磨損、裂紋、疲勞、損傷等失效問題。